21世纪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功之一;近几年对我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(170114记)
启
上周一位老朋友从纽约来波士顿,我们坐下来聊天。话题很快就转到了他的“空巢”生活。他50多岁,大儿子工作3年了,小女儿去年离家上大学,自己工作也已经没什么挑战,“空巢”的失落感,一年多了,愈演愈烈。
夏天我去纽约时,曾经聊起一模一样的话题。在我眼里,这位朋友算得很上进的一类人,本是文科生,为了就业,硬生生地转去学金融。那时聊起一些他的未竟心愿,我们都觉得现在正当时,我还建议他去查看一下社区学院、成教机构、甚至 EventBrite, MeetUp 这些网站,先动起来。
这次见到,我问这几个月有些什么新发现,没料到他只是打过几个电话而已。他说,一直忙忙碌碌,好像也没抽出时间。我有点好奇,“如果忙碌,那你哪有时间感觉失落呢?”他答,“一直在忙,可是也觉得没劲。也许就是因为失落吧,更没劲去做别的事情。”
后来,我问他,“过去这一周,你有过什么第一次的经历吗?”譬如读本新书,去个新地方,看出新剧,琢磨个新点子,有些新认识……他想了想,摇摇头,还真没有,每天按部就班的。
我笑说,“或许每个人有不同感受吧。就我个人,如果我的今天和昨天一样,这周和上周没什么区别,我就感觉自己是在通往坟墓的高速公路上快速冲。这种感觉让我特不舒服。”
前两天收到他邮件,没想到我说的高速公路似乎触动他了。他说,以前只是觉得自己在原地,没有前进而已,现在真觉得自己好像在冲向终点。他尤其提到自己的年纪,无论思维还是行动,越来越有力不从心的感觉,而他不想那么早到终点的。我推荐他Carol Dweck关于心智的书,英文叫做《Mindset: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》,中文叫做《看见成长的自己》。
尤记得初读前2章,当然很好奇自己属于成长型还是僵固型心智。Dweck问,你觉得智力和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吗?你认为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吗?如果否定,那么你是持有僵固型心智;反之,成长型心智。欣欣然松了口气,我就知道我该是成长型心智嘛。
可是,越往下读,越觉得心虚。Dweck所描述的僵固型心智的案例或者行为,我似乎不时地能找到自己的影子。
这两天回头看时,依然觉得触动得深,仍然觉得心虚得紧。正如 Dweck 博士所言,从僵固型心智转变到成长型心智,不像做移植手术,移植完成后就大功告成了。这个过程,和其它任何技能一样,需要不断地练习,不断地加强,形成新的大脑回路和习惯。从知道到做到,的确需要多一分努力,于是决定给自己做个使用手册,时时提醒。
之所以说是不完全手册,主要是2个原因:
- 其一是资料来源,虽然大体基于《看见成长的自己》这本书,但也融合了很多其它的阅读和试听资料;
- 其二是强烈的个人特性,我主要按个人的理解,以及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来组织资料,不是大全型手册。
一、Dweck关于心智的三大要点
在CHI Conversations的一次演讲和对话中,Dweck 博士指出,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些基本信念为我们塑造了完全不同的心理世界,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,无论你是否意识到。她所谓的Mindset,是指我们对于智力、能力、性格是否可以改变的基本看法。
在她看来,大体有2种心智模式:僵固型和成长型。她总结了这两种心智框架的3个要点:
- 僵固型心智认为智力是先天决定,固定不变的,所以他们的基本原则就是让自己任何时候都显得聪明能干,不惜代价去证明;成长型心智相信智力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,因此他们的首要原则就是学习,学习,再学习。
- 僵固型心智认为如果需要付出太多努力,就说明自己不够聪明不够能干;而成长型心智认为,不断努力,就可以不断提高。
- 僵固型心智认为失败和障碍显得自己无能,所以会拼命避免和隐藏;成长型心智认为失败和错误在所难免,所以最好是直面和克服。
二、两类心智的不同行为表现
在认知上,我们常常会表现为成长型心智,认为一切都可以改变,可是落实到行为中,局面就大不相同了。譬如说,念书时,我们有没有过表面学得轻松,私下没少用功?工作中,我们是不是会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?人际中,我们是不是不自觉会“严于律人,宽以待己”?这些其实都是僵固型心智的表现。
当一切顺利如意时,拥有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的人,行为和表现上也许不会有太大的不同,真正的分水岭在遭遇挫折和挑战时。这张图表清楚地区分了两种心智的不同行为表现。PNG大图,PDF格式
- 对待挑战:尽量选择轻松的任务以避免挑战,还是主动出击拥抱挑战?
- 面对挫折:很容易放弃,还是坚持不懈?
- 对待努力:认为太用功显得自己无能,还是相信辛苦努力是通往精通的必经之路?
- 面临批评:找借口忽略有意义的负面反馈,还是从批评中学习改进?
- 对待他人的成功:感觉受到威胁不舒服,还是从中受到激励借鉴经验?
我个人来总结下:
- 僵固型心智倾向于证明自己,往往会采用短期结果导向或者他人标准,常常处于防卫或保护状态,最终是自我设限;
- 成长型心智倾向于超越自己,往往会以自身进步为标准,常常处于尝试或探索状态,最终是自我解放。
三、关于心智理解的一些常见误区
-
心智模式不是一个人的标签或定义,它完全可能因时因境而不同。我们可能在一个领域表现为成长型心智,而在另一个领域表现为僵固型心智。譬如有人运动技能上拥有成长型心智,可是在智力提升或者性格塑造上可能拥有僵固型心智;有人在技能学习上倾向于成长型心智,可是在人际交往中有可能表现为僵固型心智。
-
成长型心智不同于类似The Secrets这样的New Age学派。成长型心智是通过行为来鉴别和表现的,所以心智模式的转变,最终是落实在行为中,通过行动来改变的。
-
成长型心智并不主张只是关注自己的优势。相反,成长型心智不忽略自己的劣势,正视它们,不为其所累。如果有必要,就努力地去改进,去提高。成长型心智也并非每时每刻都必须高昂积极,相反,成长型心智是真实面对挫折、缺点和问题,也会沮丧,也会难受,但会继续努力向前。
-
不是说僵固型心智的人就不可能成功。事实上,书中列举的很多僵固型心智的人,也会为了一个目标去狂热努力,也曾经或者也可以取得很大的成绩。区别在于,僵固型心智的人最终会给自己的成功设限,到了一定程度,即使不倒下,也会难以突破,而且常常让周围的人非常不受用。
-
并不是只要努力就算得上成长型心智。要区分消极努力和积极努力。书中举到一个例子是,在一门比较困难的大学化学课上,有学生通过强记笔记、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,而另一些学生则尝试各种办法、使用各种资源帮助学习,如研究考试错误、调整学习策略、找教授帮忙等。前者的努力是僵固型心智,而后者才是成长型心智的表现。现实中常见的例子是,不少人在切入正事前,常常会花过量时间查资料做准备,这时候就值得警觉一下了。查资料是相对容易的努力,而这样可能给自己造成“我已经非常努力”的错觉,从而避免真正有挑战的努力,这恰恰是僵固型心智的表现。
四、僵固型心智警示清单
下面的(不完全)清单是僵固型心智下常常出现的行为和表现,需要不断补充,持续更新,时常对照,时常警示。
- 当我确立目标时,是否只有目标,没有同时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?
- 当我制定目标时,是否只是关注结果型目标?是否只有短期目标?
- 当我决策时,是否过于倚赖个人分析,很少去考虑或者征询其它视角?
- 当我犯错时,是否尝试掩饰错误?是否推诿他人?是否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?
- 当别人犯错时,是否将错误归因于其能力问题或者性格问题?是否因此对其降低标准?
- 当我放弃努力前,是否确认已经尝试了所有可以做的积极努力?
- 当我取得成绩时,是否只是归因于自己能力高强?是否忽略其它人的努力和付出?
- 当别人给我反馈/评价时,是否很容易被其左右?对于负面反馈,是否会急于解释或澄清?是否将其视为自己的能力/性格缺陷,是否对自己产生怀疑?是否对评价人产生怨恨、回避之心?
- 当我需要给别人反馈/评价时,是否会打了“为对方着想”的幌子,实际想要证明自己的高明和正确?对于负面反馈,是否为了避免冲突,不给反馈,或者违心反馈?对于正面反馈,是否只注重能力,忽略过程?
- 当我与人交往时,是否过分关注自己的表现或者对方的态度,并因此焦虑困扰?
- 当我情绪低落时,是否任由其发展、只待自我痊愈?
五、培养成长型心智的三大步骤
成长型心智是任何人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习得的。Dweck博士建议3步走,培养成长型心智:
-
观察和聆听: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常常会采用僵固型心智,聆听这个心智是如何”说服“我们。逐渐你会发现自己在这个心智下的一些模式。
-
对话:当发现僵固型心智占主导时,直面它,以成长型心智与其对话。譬如,「这个行动也许的确有点难,但是如果不试,你永远不知道究竟有没有可能成功。」
-
行动:无它,就是去行动。
我们中国人古话说,”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“。如果按照Dweck博士的观点,一半对,一半错。在她的研究中,一个人两种心智的形成,从3岁左右就可以初见端倪。 同时,心智不是一成不变的,所以我们的古话也稍微有些武断。可是,这句古话,也揭示出如果我们在幼年时期就逐渐形成了僵固型心智,那它可能是极为固执的,所以改变起来,也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Dweck博士也指出,对于我们很多人,这两种心智的争斗和博弈,是经常的。重要的是,我们建立意识,主动认识和识别,积极改变,好像肌肉锻炼一样,逐渐会形成新的心智习惯。这一点,他们也在大脑科学中找到了证明。经过实践,从僵固型心智转变到成长型心智的人,他们大脑的兴奋区域也发生了改变。这的确是颇令人鼓舞的。
六、其它建议与碎念
-
建议家长和教育者仔细阅读本书或者Dweck博士的研究,一是因为她前期的大量研究都针对儿童,并对家长和学校工作者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建议;二是因为孩童时代心智习惯的形成,对一生的影响都很大。Dweck博士指出了很多Parenting Traps(教子陷阱),这些年盛行的Self-esteem movement(赏识教育)观点是好的,但在实施中有很多错误。很多家长和教育者或许还没有意识到,我们对于教育的很多常识和习惯,其实在不经意间就把孩子往僵固型心智上推了。
-
书的每一章后面,都有一些思考和行动建议,操作性很强。可以考虑把这些行动建议整理成清单,逐项练习和实践。如何善用清单,参见第七部分推荐资源。
-
Dweck博士的研究,除了在教育、运动训练以及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外,她也正在在拓展其研究领域,如中东和平等。 同时,很多人主动把这些成果应用到不同方面,包括减肥和健康、商业领导力提升等。 有兴趣的话,可以进一步探索,非常有趣,也相当有启示。
-
我个人很好奇,这项研究,如果跨文化展开,会有什么发现。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,对于我们的心智,有哪些积极作用,又有哪些消极作用?
七、注释和推荐资源
- 清单是解放思维、提高效率、实现持续改进的极为有效的工具。芒格、 Marshall Goldsmith都在用。如何善用清单,推荐3篇文章
- 《清单革命》的作者Atul Gawande于2007年发表在《New Yorker》发表在《New Yorker》的长文:The Checklist
- 《哈佛商业评论》的Blog文章:What Sort of Checklist Should You Be Using?
- Marshall Goldsmith发表在《Bloomberg Businessweek》的文章:Preparing Your Professional Checklist 以及他自己的一个清单范例。
-
2007年人邮版将“mindset”译为心理定向,2011年中信译本里将其译为思维模式,我个人倾向于”心智模式“。
-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长型心智,我整理了一个资料包,包括文章、视频、音频以及研究论文:Fixed Mindset vs Growth Mindset. 每个链接下都有简单说明,也特别指出了我推荐或喜欢的内容。